首页  实验室概况  教学理念  教学资源  师资队伍  质量保障  设备与环境  实验教学  下载中心 
实验教学
 基础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内外科护理学 
 妇产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助产学 
 健康评估 
快速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实验教学>健康评估>正文
《健康评估》实验教学大纲
2019-09-23 09:50   审核人:

《健康评估》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使用)

 

I   

    健康评估是研究诊断个体、 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基础护理学与临床护理学之间的桥梁课,也是临床各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健康评估实验课程中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实验室检查是收集健康资料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的正确方法,熟悉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学会心电图描记、心电图分析方法以及异常心电图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对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实践技能水平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示范、观看录像、练习、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及技能和交流技巧。

  老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应合理分配大纲核心内容、 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的时间,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总教学学时为36学时。

  教材:《健康评估》,人民卫生出版社, 孙玉梅 张立力主编,第4版,201711月。

II 正文

实验一  病史采集(问诊)

 、教学目的

学习问诊的目的、特殊情况问诊、问诊的方法、技巧与内容,使同学学会问诊,与病人较好的交流,获取病人有关疾病真实的资料。

 、教学要求

(一)掌握问诊的方法、技巧与内容。

    (二)熟悉现病史的采集要点特殊情况问诊。

 (三)了解问诊的目的以及问诊在护理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一)问诊的内容方法技巧

 (二)主诉的询问、提炼与表达

 (三)现病史的采集要点特殊情况问诊。

  (四)问诊的目的以及问诊在护理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二 一般状况及头颈部评估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一般状况及头颈部评估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皮肤的评估内容、方法和顺序,熟悉头、颈部评估内容、方法和顺序,了解一般状况及头颈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 掌握皮肤的评估内容、方法和顺序。

()   熟悉头、颈部评估内容、方法和顺序。

(三)了解一般状况及头颈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全身状态性别年龄生命体征发育和体型营养状况意识状态面容和表情体位步态。

 (二)皮肤颜色湿度温度弹性水肿皮肤损害程度

 (三)浅表淋巴结浅表淋巴结分布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和顺序

 (四)头部检查头发与头皮头颅大小、外形和运动颜面及其器官的检查方法和顺序

 (五)颈部检查颈部外形及运动颈部血管检查,甲状腺的检查方法和顺序气管位置检查方法

实验三 胸肺部检查

  教学目的

在熟悉胸部体表标志的基础上,掌握胸肺部检查的内容及方法,视、触、叩、听四种基本检查方法在胸肺部检查中的技巧与注意事项,并能区分胸肺部正常体征和异常体征的表现,最终熟练运用。

  教学要求

(一)掌握胸肺部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二)掌握视、触、叩、听四种基本检查方法在胸肺部检查中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三)熟悉胸肺部正常体征和异常体征。

(四)熟悉胸部骨骼标志、自然陷窝与解剖区域、人工划线。

  教学内容

(一)辨认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自然陷窝与解剖区域人工划线。

(二)视诊

1. 胸壁和胸廓胸壁静脉、胸廓类型。

2. 乳房对称性、乳房皮肤、乳头。

3. 肺与胸膜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和深度、呼吸节律。

(三)触诊

1. 胸壁和胸廓胸壁压痛、皮下气肿。

2. 乳房质地和弹性、压痛、包块、乳头。

3. 肺与胸膜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四)叩诊

1. 叩诊方法间接叩诊、直接叩诊。

2. 正常胸部叩诊音清音(肺野)、浊音(肝脏和心脏相对浊音界)、实音(肝脏和心脏绝对浊音界)、鼓音(胃泡区)。

3. 肺界叩诊肺上界叩诊、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

(五)听诊

1. 注意事项。

2. 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

3. 语音共振、胸膜摩擦音。

实验四  心脏及血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顺序、方法和内容,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心音分裂、额外心音的听诊特点,学习脉搏及血管杂音的检查方法,异常脉搏、周围血管征的临床意义。让同学们能完整有序地完成心脏及血管检查。

  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顺序、方法和内容。

(二)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的产生机理、鉴别要点;掌握杂音听诊要点,正确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三)掌握脉搏及周围血管征检查的方法。

(四)熟悉心音分裂、额外心音的听诊特点;熟悉心脏杂音发生的机理和临床意义。

(五)熟悉异常脉搏、周围血管征的临床意义。

(六)了解心音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心脏视诊

1.胸廓外形、心前区形态

2.心尖搏动  位置、范围、强度、速率和节律

3.心前区其他部位搏动

(二)心脏触诊

1.方法。

2.内容。

1)心尖搏动  注意其位置、范围(以多少厘米直径表示)、强度、速率和节律。

   2)心前区其他部位搏动

   3)心前区震颤(猫喘)部位和时间

(三)心脏叩诊

1.手法、顺序

   2.正常心浊音界。

3.心浊音界改变及临床意义。

(四)心脏听诊

1.心脏瓣膜听诊部位和顺序:二尖瓣听诊区→肺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听诊区。

2.心率。

3.节律。

4.心音: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比较;心音的改变;心音分裂。

5.额外心音  收缩期额外音、舒张期额外音

6.杂音:杂音产生的机理;杂音听诊的要点;常见的心脏杂音: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的杂音特点

(五)血管检查

1.脉搏

1)脉率

2)脉律

3)紧张度与动脉壁状态。

4)强弱。

5脉搏波形(水冲脉、交替脉、奇脉、无脉)

2.异常脉搏波形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3.周围血管征

1)临床表现。

2)临床意义

4.血管杂音

1)静脉杂音

2)动脉杂音

实验五  腹部体格检查

 教学目的

通过对腹部的视诊、听诊、叩诊、触诊的检查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正确掌握腹部体格检查的操作手法,学会正常与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并能运用到临床实践工作中。

 教学要求

(一)掌握腹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方法。

(二)熟悉腹部分区,划线与腹腔脏器对应关系。

(三)了解腹部体格检查正常体征与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分区

1.体表标志。

2.分区法: 常见 四区分法与九区分法、、

(二)腹部检查: 

1. 视诊 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部静脉、胃肠型与蠕动波,腹部其他情况。

2. 听诊  肠鸣音与振水声。

3. 叩诊  全腹的叩诊、脏器的叩诊.

1)全腹叩诊。

2)肝脏的叩诊:肝上下界。

3)肝区的叩击痛。

4)移动性浊音检查。  

5)肋脊角叩击痛。

4.触诊

1)触诊注意事项:①病人的体位 ②医生的位置。③触诊的手法。④触诊的技巧。

2)练习腹部各种触诊法:①浅部触诊法。②深部触诊法:深部滑行触诊法;双手触诊法;深压触诊法;冲击触诊法;

3)触诊的内容:

①腹壁紧张度  ②压痛及反跳痛 ③脏器的触诊:肝脏、脾脏、胆囊膀胱的触诊。④腹部肿块

实验六 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的

学习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的检查内容和方法。要求掌握其检查方法,熟悉其正常的表现,了解其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掌握肌力及肌张力的判断方法;深、浅反射、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

(二)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内容和方法。

(三)了解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脊柱检查

1脊柱弯曲度:生理弯曲、病理弯曲;

1)检查方法;

2)正常、异常改变及临床意义;

2脊柱活动度:

1)检查方法;

2)正常、异常改变及临床意义;

3脊柱压痛与叩击痛(直接叩击痛、间接叩击痛)

1)检查方法;

2)正常、异常改变及临床意义;

4. 特殊试验——直腿抬高试验。

1)检查方法;

2)正常、异常改变及临床意义;

(二)四肢检查

1.形态

1)检查方法;

2)正常、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运动

1)检查方法;

2)正常及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3浮髌试验

1)检查方法;

2)正常及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三)神经系统检查

1.运动功能检查

1肌力检查

检查方法;

正常、异常改变及临床意义;

2肌张力检

检查方法;

正常、异常改变及临床意义;

2. 神经反射检查:

1浅反射检查:腹壁反射

检查方法;

正常、异常改变及临床意义;

2)深反射检查: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阵挛

检查方法;

正常、异常改变及临床意义;

3病理反射检查:Babinski征、Oppenheim

检查方法;

正常、异常改变及临床意义;

4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征、Brudainski

检查方法;

正常、异常改变及临床意义;

实验七  异常体征—心、肺部听诊及腹部触诊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异常体征心、肺听诊及腹部触诊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明确正常心、肺听诊及腹部触诊与异常的区别要点;使同学学会仿真标准化病人进行人机操作的正确操作方法掌握常见的心脏听诊正常心音(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听诊特点)与异常心音的听诊要点,肺部听诊的顺序、正常呼吸音的听诊特点、正常呼吸音与异常呼吸音的鉴别要点,腹部触诊的操作手法、肝脾触诊手法、胆囊及阑尾压痛点的按压手法。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肺部听诊的特点及要点

(二)掌握腹部触诊的操作手法

(三)熟悉仿真标准化病人的正确操作方法

(四)熟悉异常心、肺部听诊及腹部触诊的特点及临床表现

(五)了解脾脏单手与双手触诊的操作手法

三  教学内容

(一)仿真标准化病人进行人机操作的正确操作方法

(二)正常心音的听诊特点(注意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区别)

(三)异常心音(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心房纤颤、舒张期奔马律

(四)正常呼吸音(气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的听诊特点

(五)正常呼吸音与异常呼吸音的鉴别要点

(六)干、湿罗音、哮鸣音的听诊要点

(七)肝脾触诊手法

(八)胆囊及阑尾压痛点的按压手法

实验  正常心电图检查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心电图描记方法,各波段的形成及命名,心电图的测量、阅读、分析方法及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和正常值,使学生了解正常心电图各波及期间的正常值,心电图的阅读顺序、分析方法和心电图描记方法

 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电图的测量方法,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二)熟悉心电图各波及期间的正常值。

(三)了解心电图的阅读顺序、分析方法和心电图描记方法。

 教学内容

(一)心电图描记法。

(二)心率的计算。(心率齐与不齐时的计算方法)

(三)心电轴测量方法。(介绍目测法)

(四)心电图各波及期间的测定及正常值。

(五)心电图的阅读分析方法及报告格式。

(六)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异常心电图检查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异常心电图的特征,使学生基本掌握临床最常见的异常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窦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高钾、低钾的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 )掌握缺血型ST-T改变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常见心律失常(各种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及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

 (二)熟悉右房肥大和左房肥大时P波的改变;左室肥大和右室肥大的心电图特点;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过程;预激综合征及逸搏和逸搏心律的心电图特点。

 (三)了解房、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诊断;室内束支传导阻滞;高钾和低钾的心电图表现。

 教学内容

(一) 心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二) 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三) 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四)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征。

(五)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六) 窦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七) 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点。(重点讲解室性期前收缩)

 (八) 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

 (九) 扑动与颤动的心电图特点。

 (十) 逸搏与逸搏心律的心电图特点。

(十一) 房室传导阻滞室内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

(十二) 预激综合症的心电图特点及起搏心电图。

(十三) 高钾、低钾的心电图表现。

教学组织与方法

 实施机构:护理学实验室

组织内容:集体备课、教案、课件、讲稿审核、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教学方法:

(一)实验教学:教师集中讲解和操作演示,分组练习,老师抽考总结。每次实验课前进行课堂测验,课后书写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并反馈结果。

(二)教学地点:护理学实验室。

(三)辅导形式:课堂指导、观看视频讨论、提问和总结相结合。

 

考核办法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课堂测验占实验成绩60%,实验报告占实验成绩30%,考勤占实验成绩10%。

 

 教学时数分配表

实验内容

教学时数

实验类型

病史采集

4

验证型

一般状况及头颈部评估

4

验证型

胸肺检查

4

验证型

心脏、血管检查

4

验证型

腹部检查

4

验证型

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查

4

验证型

异常体征

4

验证型

正常心电图

4

验证型

异常心电图

4

验证型

合计

36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