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使用)
Ⅰ 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使用。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便于教师规范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实验教学内容和重点。本大纲要求学生在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专业理论课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以验证理论,巩固理论知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加强对基础知识及各专科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建立整体护理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强化急救意识,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及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熟悉急救护理的工作范围与特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人文护理理念,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 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课堂内容特点,采用演示、讨论、体验、引导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76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40学时。理论/实验为 36:40。
四 使用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张波,桂莉主编,4版,2017年。
Ⅱ 正文
实验一 人工气道的建立
(口咽通气管置入术、鼻咽通气管置入术、喉罩置入术、环甲膜穿刺术)
一 教学目的
人工气道是运用各种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以保证气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人工气道的建立是急诊急救人员必须掌握的急救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掌握其操作方法。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口咽通气管置入术、环甲膜穿刺术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熟悉喉罩置入术、鼻咽通气管置入术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熟悉口咽通气管置入术、环甲膜穿刺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四)了解喉罩置入术、鼻咽通气管置入术的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五)了解口咽通气管置入术、鼻咽通气管置入术、喉罩置入术、环甲膜穿刺术的概念。
三 教学内容
(一)口咽通气管置入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鼻咽通气管置入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喉罩置入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环甲膜穿刺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五)了解口咽通气管置入术、鼻咽通气管置入术、喉罩置入术、环甲膜穿刺术的概念。
实验二 球囊-面罩通气术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球囊-面罩通气的操作方法及流程,同时强化学生的急诊、急救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应急应变能力。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球囊-面罩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熟悉球囊-面罩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三)了解球囊-面罩的结构及各部件名称。
(四)了解球囊-面罩通气术的概念。
三 教学内容
(一)球囊-面罩通气术的概念。
(二)使用球囊-面罩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三)球囊-面罩的结构及各部件名称。
(四)球囊-面罩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三 人工体外除颤术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人工体外除颤术的操作方法及流程,并能对心室颤动、心室扑动或无脉性室速的患者尽早实施除颤术,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同时强化学生的急救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应急应变能力。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人工体外除颤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熟悉人工体外除颤术的适应证。
(三)了解除颤仪的结构、功能及消毒保养。
(四)了解除颤的概念。
三 教学内容
(一)除颤的概念
(二)人工体外除颤术的适应证。
(三)人工体外除颤仪的结构、功能及消毒保养。
(四)人工体外除颤术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四 徒手心肺复苏术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技术,能对心脏骤停患者尽早进行高质量的徒手心肺复苏术,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急救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应急应变能力。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脏骤停的判断方法。
(二)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流程。
(三)熟悉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志。
(四)熟悉徒手心肺复苏术各步骤的注意事项。
(五)了解徒手心肺复苏术过程中的并发症。
(六)了解心肺复苏术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
(一)心脏骤停的判断方法。
(二)徒手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流程。
(三)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志。
(四)徒手心肺复苏各步骤的注意事项。
(五)徒手心肺复苏术的并发症。
(六)心肺复苏术的概念。
实验五 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术(虚拟实验)
一 教学目的
通过虚拟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虚拟急救场景中,掌握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操作方法及流程,直观感受到创伤现场的急救氛围,并能根据患者损伤部位、伤口状况、出血性质及现有条件选择正确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方法,促进学生外伤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高阶思维的培养。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掌握创伤现场救护流程。
(三)熟悉虚拟场景中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处置逻辑顺序。
(四)熟悉计算机和虚拟软件的操作方法。
(三)了解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目的、适应证和物品准备。
三 教学内容
(一)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创伤现场救护流程。
(三)虚拟场景中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处置逻辑顺序。
(四)计算机和虚拟软件的操作方法。
(五)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目的和准备工作。
实验六 检伤分类法(虚拟实验)
一 教学目的
通过虚拟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虚拟急救场景中,能直观感受到外伤现场的急救氛围,掌握检伤分类的原则及颜色分类方法,并根据简明检伤分类后的优先处理顺序实施检伤分类,促进学生外伤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的培养。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检伤分类的原则及颜色分类方法。
(二)熟悉虚拟场景中简明检伤分类后的优先处理顺序。
(三)熟悉计算机和虚拟软件的操作方法。
(四)了解检伤分类的目的和准备工作。
三 教学内容
(一)检伤分类的原则及颜色分类方法。
(二)虚拟场景中简明检伤分类后的优先处理顺序。
(三)计算机和虚拟软件的操作方法。
(四)检伤分类的目的和准备工作。
实验七 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术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操作方法及流程,并能根据患者损伤部位、伤口状况、出血性质及现有条件选择正确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方法,培养学生外伤现场应急处理能力。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熟悉根据患者损伤部位、伤口状况、出血性质及现有条件,选择正确的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方法。
(三)了解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目的、适应证和物品准备。
三 教学内容
(一)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目的、适应证及物品准备。
(二)根据患者损伤部位、伤口状况、出血性质及现有条件,选择正确的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方法。
(三)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八 洗胃术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洗胃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全自动洗胃机洗胃的操作方法。
(二)掌握洗胃的注意事项。
(三)熟悉洗胃液的选择、洗胃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四)了解全自动洗胃机的消毒处理。
(五)了解洗胃的概念。
(六)了解漏斗洗胃的操作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洗胃的概念。
(二)洗胃液的选择、洗胃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三)全自动洗胃机洗胃的操作方法。
(四)洗胃的注意事项。
(五)漏斗洗胃的操作方法。
(六)全自动洗胃机的消毒处理。
实验九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心电监护仪的操作方法,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机体组织缺氧状况,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电监护仪的操作方法。
(二)熟悉心电监护仪的注意事项。
(三)了解心电监护仪的结构及保养知识。
(四)了解心电监测的概念。
三 教学内容
(一)心电监测的概念。
(二)心电监护仪的操作方法。
(三)心电监护仪的注意事项。
(四)心电监护仪的结构及保养知识。
实验十 呼吸机操作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使学生能认识呼吸机的结构及各部件的正确连接,应用呼吸机为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建立良好的呼吸支持,并能正确处理机械通气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呼吸机的操作流程。
(二)熟悉呼吸机各部件结构及常用模式的选择。
(三)了解呼吸机常用参数的设置。
(四)了解呼吸机的消毒和日常保养。
(五)了解呼吸机紧急故障的处理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呼吸机的操作流程。
(二)呼吸机各部件结构及常用模式的选择。
(三)了解呼吸机常用参数的设置。
(四)了解呼吸机的消毒和日常保养。
(五)了解呼吸机紧急故障的处理方法。
实验十一 人工气道的建立
(气管内插管术)
一 教学目的
气管内插管是最简便的确定性建立人工气道的主要手段,以保证气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通过实践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及流程,并能更好地配合医生完成救治措施。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气管内插管术的操作方法。
(二)熟悉气管内插管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三)了解气管内插管术的概念及目的。
三 教学内容
(一)气管内插管术的概念及目的。
(二)气管内插管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三)气管内插管术的操作方法。
实验十二 基础生命支持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成人基础生命支持(BLS)技术,理解团队协作在基础生命支持技术中的重要性,能对心脏骤停患者尽早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急救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应急应变能力。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以团队方式进行的基础生命支持。
(二)熟悉基础生命支持各步骤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内容
(一)基础生命支持中各步骤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二)团队方式进行基础生命支持:胸外心脏按压、球囊面罩通气、电除颤三项操作在施救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以及具体操作方法。
实验十三 高级生命支持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认识到保持复苏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团结协作,形成积极氛围在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中的重要性,熟悉如何以团队的方式进行高级生命支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急救意识,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以及应急应变能力。
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以团队的方式进行高级生命支持。
(二)熟悉复苏团队的组员或组长的角色、复苏团队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和调动。
(三)了解常见的心律失常。
三教学内容
(一)复苏团队的有效调动:组长和组员的角色、复苏团队有效调动的要素。
(二)高级生命支持的团队协作方法(ACLS病例演练):ACLS病例:VF/无脉性VT、ACLS病例:无脉性电活动、ACLS病例:不稳定性心动过缓、ACLS病例:稳定性心动过缓、ACLS病例:不稳定性心动过速、ACLS病例:稳定性心动过速。
实验十四 PTC综合培训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伤现场救护时初级评估的内容、方法,培养学生快速识别急危重患者生命的状况,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初级评估的内容及方法:气道及颈椎保护(A)、呼吸(B)、循环(C)、神经系统(D)、
暴露与环境控制(E)。
(二)熟悉ABCDE评估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
(三)了解初级创伤救治体系、初级评估的目的。
三 教学内容
(一)初级创伤救治体系及初级评估的目的。
(二)初级评估的内容及方法:气道及颈椎保护(A)、呼吸(B)、循环(C)、神经系统(D)、
暴露与环境控制(E)。
(三)ABCDE评估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护理学实验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 教学方法:
(一)实验教学:采用直观式、观摩式、讨论式、虚拟式教学方法。教师集中讲解和操作演示,学生分组练习,老师予以指导和答疑,练习结束,随机抽考单项操作1-2项。学生于课后书写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并反馈结果。
(二)教学地点:护理学实验室。
(三)辅导形式:课堂指导、讨论、提问和总结相结合。
四 考核办法: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操作考核75%+实验报告20%+考勤5%。
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实验内容 |
教学时数 |
实验类型 |
人工气道的建立 (口咽通气管、鼻咽通气管、喉罩置入术、环甲膜穿刺术) |
4 |
验证型 |
球囊-面罩通气术 人工体外除颤术 徒手心肺复苏术 |
4 |
验证型 |
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术(虚拟实验) 检伤分类法(虚拟实验) |
4 |
虚拟型 |
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术 |
4 |
验证型 |
洗胃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 |
4 |
验证型 |
呼吸机操作 人工气道的建立(气管内插管术) |
4 |
验证型 |
PTC培训式强化 |
4 |
综合型 |
基础生命支持 |
4 |
综合型 |
高级生命支持 |
4 |
综合型 |
操作考试 |
4 |
验证型 |
|
40 |
|